严迅奇谈设计哲学 建筑编织文化DNA

05-14,2025

2025年4月25日,香港珠海学院举办“黄廷方·信和大师讲堂”系列讲座,特邀严迅奇博士以《文化重结》为主题,通过介绍自身作品,分享他的建筑理念,并探讨设计如何促进文化的延续与创新。

严迅奇博士不仅是香港珠海学院校园的建筑师,更是当代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人物。自1980年代创立建筑事务所以来,他一直引领着香港与内地行业的发展,作品展现出对文化的敏锐触觉、对环境的深刻理解。他的设计构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,成为当代香港乃至全球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
严博士在香港土生土长,并在港大研习建筑。自1983年赢得巴黎巴士底歌剧院国际设计竞赛一等奖后(虽然没有建成),他的作品便于香港及海外建筑大奖中屡获殊荣,奖项包括世界建筑节大奖、国际空间设计奖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、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、芝加哥雅典娜建筑奖、德国设计委员会标志性奖、城市土地学会全球卓越奖、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奖、香港建筑师学会年奖、香港测量师学会奖、MIPIM亚洲大奖、香港绿色建筑议会环保建筑大奖等。他的设计亦获亚洲及国际期刊广泛报道,并四次受邀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展出。

学院署理校长张珍女士 (右) 颁发感谢状予严迅奇博士。

建筑结合当地文化成为“重结”文化的针线

在“文化重结”的讲题下,严博士把演讲划分为“遗产”(Heritage)、“空间性”(Spatiality)、“社区”(Community)、“密度”(Density)、“连通性”(Connectivity)和“多样性”(Diversity)六个小篇章。他以自身建筑作品为案例,解说建筑并非单纯的物质载体,而是跨越时空、文化承传的媒介。在每一篇章中,他先以相关的建筑理论、项目的地域条件解释相应的标题,并详细描述了他在不同文化项目中的创作灵感。他以东九龙文化中心、香港特区政府总部及西九龙文化区参赛项目,解说政府设施如何在高密度的环境下产生连通社区的作用,从而建立地区文化,使项目不仅惠及建筑物的使用者,同时亦使公共空间的持份者得益。

在香港珠海学院项目中,严博士利用紧密的空间在校内创造微型的互动社区,以密度营造和谐气氛及学院文化。此外,他设计的博物馆系列,包括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、广东省博物馆、深圳iADC设计博物馆、云南省博物馆等,均体现空间性和文化遗产的特质,突破一般博物馆的黑盒子既有形象,增添了传统中国建筑空间的布局、比例和视觉元素,并以现代的材料建造,使之成为文化和材质的承传者。

严博士更走出亚洲,在柏林文化节中的竹亭和意大利特伦蒂诺山谷露天博物馆Arte Sella,展示香港和中国的传统建造技艺如何成为文化符号及承传的媒介。严博士的建筑语言,始终在“限制”与“共生”之间寻找辩证平衡,最终指向一个更具韧性的未来,使建筑物满足功能和地域需求的同时,通过空间的转译与重构,让建筑物成为流动的、可对话的生命体和“重结”文化的针线。师生们都听得津津乐道,获益良多。

在答问环节中,严博士耐心地解说他对建筑的概念和信念。席间,建筑系系主任黎东耀博士提出有关香港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的话题,严博士则分享说,现今内地和香港的项目均十分注重公共空间和建筑物的交融,建筑及周边的公共空间已成为城市肌理的重要脉落,亦因此孕育出地区文化。

建筑系同学谢祐乔问及香港和内地对年轻建筑师的发展机会。严博士表示,年轻建筑师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,尤其在社会极需创新的当下,他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的设计方法。当同学翟玥钧问及建筑师应如何面对设计批判时,严博士寄语指,建筑师须培养独立思考,并学会理解批判的成因,必要时应虚心接受批评和作出改善,从而成为更全面的建筑师。

 建筑系系主任黎东耀博士提出有关香港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的话题。

 建筑系同学踊跃发问。

专题专栏
查看更多
Copyright © Hong Kong Chu Hai College. All rights reserved. |地址: 香港新界屯门青山公路青山湾段80号 |电话: (852) 2972 7200 |传真: (852) 2972 7367 |邮箱: info@chuhai.edu.hk